(基隆)白米甕炮台,戰爭的美麗與哀愁
前陣子因為雨天在家,開始看幾年前曾經非常轟動的連續劇─光陰的故事,看完後對馮太每天等船的海邊起了非常大的興趣,於是趁著晴天的休假日衝到基隆的白米甕砲台。
從基隆火車佔到白米甕砲台算方便,可以搭乘301、302和304號公車,約15分鐘左右到終點站太白莊,步行15分鐘就會到達了(可以參考基隆i84app查公車時刻和路線不過我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很會lag)。
太白莊到白米甕砲台有兩條路,一條是汽機車可通行的道路,另一條是要穿越太白社區,兩條我都走過,各有不同的特色。
第二條路的入口有白米甕砲台的馬賽克指標,上去沿途還會看到手繪往砲台的指標。
第二條路在公車站牌旁邊,沿著小坡上去。
第一個叉路要往左邊15巷的方向走上去
沿途會看到許多有古味的民宅,我朋友說有些像韓劇中沿路上坡的住宅區,想想是真的有些像。
廢墟讓人恐懼,但唯有徹底的崩壞、毀壞,才能重生,有美好新的開始;就像受傷後,要讓舊的壞死的皮完全脫落,才能長出漂亮的新皮膚。
沿著坡的方向一直往上走,就會到看到一面太白社區 白米甕的牆,看到這就知道終於到了。
光陰的故事有些也有在這個籃球場取景,只是炎熱的中午連當地打球的人都沒有,只有幾個背著相機來這參觀的旅者,和慵懶的一貓四口。
爬上最後的一小段樓梯,看到一排的矮椰子樹、三隻火力發電的大煙囪和衛藍的海洋,風和火力發電隱隱發出的聲音。
光陰的故事裡馮太太每天都會到這坐著等船,等著搭船回中國的老街;劇中的人物如果遇到人生難題或感情問題,也會到這放空看海。
有種說法白米甕砲台又稱荷蘭城,是荷蘭人佔領基隆時期建造的;但也有種歷史說法認為基隆砲台是西班牙人建立,因種種因素疏於管理,當荷蘭軍隊來時驅趕西班牙人,建立荷蘭城。數年後陸續成為英軍、法軍和日軍的防禦重地。
因為沒有完善的保存,現在遺跡中只剩下四個砲台的基座和彈藥補給孔、觀測站和指揮中心。
圓弧形是過去砲台架設的基地,窗形的凹洞是彈藥補給的地方。 |
指揮中心矮小的門和陰暗的空間有種神秘的氣息,過去歷經多場戰爭、將領發號施令的重要地點,裡頭剩下是殘缺遺跡和缺乏公德心的塗鴉。
站在觀測台的坡上一邊是火力發電的煙囪,管線中不斷排出淡來色的熱水;另一邊的碼頭是鮮紅色的巨大機器不停運轉。白米甕砲台這美麗地方的,不論是過去的戰爭或現在的工業發展,都一直在影響這裡。
我們在涼亭休息了很久,看這美麗的風景,天晴讓海有著多層的顏色;寧靜的氣息讓人心情安定。希望這個美麗的地方能夠繼續保持,不會被過度的開發與商業氣息破壞,下次再找機會來這放空!